第四篇 中世纪前期教会历史
(主后590年中古世纪始~主后1300年文艺复兴开始)
一、辅读文献
1. 历史简述
2. 罗马天主教的形成
3. 大利奥(Pope Leo
I)简介
4. 大利奥《致全意大利主教论教士所应注意之事》
5. 大利奥《致亚力山太主教丢斯可若论教会仪式(第九函)》
6. 大贵格利(Pope
Gregory I)简介
7. 大贵格利《致叙拉古主教马克西勉努(第四集第十一函)》
8. 中世纪教皇制度的腐败
9. 罗马天主教─奥秘的大巴比伦
二、历史景点
1. 耶稣堂(Chiesa
del Gesu)
2. 耶稣广场45号
3. 圣奥古斯丁教堂(Chiesa
del Sant' Agostino)
4. 罗马人民圣母堂(Chiesa
di S. Maria del Popolo)
5. 白骨堂(Chiesa
dei PP. Cappuccini)
6. 圣古瑞祈祷堂(Chiesa
Sacra Cuore Suffragio)
7. 米聂瓦圣母教堂(Santa
Maria sopra Minerva)
三、讨论题纲
1. 炼狱教义(Purgatory)
2. 修道主义(Monasticisms)与圣本笃(Bernedict)教规。
历史简述
1. 东西罗马帝国背景简述
主后330年,君士坦丁将首都牵至位于地中海与黑海通道上的新罗马(Nova
Roma),君士坦丁堡。395年,狄奥多西在临终前,以多瑙河、亚德里亚海为界,将领土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面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史称东罗马帝国;西面以罗马为都,史称西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由君王主政,大幅提升主教地位,使之与罗马主教抗衡,势力在拜占庭时代达到颠峰。西罗马帝国则是以拉丁文为主,在政治混乱、蛮族入侵的情况下,教皇成了人民精神与实质上的政治领袖。452年间,匈奴王近侵意大利,455年,日耳曼汪达尔族进攻罗马,据说都是在教宗大利奥(Pope
Leo I)的恳劝下收兵。主后476年,东哥德族鄂多瓦克篡位,结束了西罗马帝国。其后,数个异族王国,如西哥德(415~711
A.D.)、东哥德(493~554 A.D.)、布更迪(443~543 A.D.)、法兰克(586~774
A.D.)、伦巴底(586~774 A.D.)等纷纷建立。此时意大利,因着异族的入侵与拉温那皇族的懦弱,罗马主教成了保护人民的领袖。主后590年,大贵格利(Gregory
the Great)出任教皇,他不仅整顿罗马的公共事务,并且组织军队驱逐伦巴底人。罗马教廷逐渐成为意大利最强大、最有力的权利机构。贵格利的时期,标示了罗马已从古代的王国,过度至中世纪罗马天主教一统基督徒的世代。贵格利不仅是罗马教会最后一位主教,也是中古世纪第一位教皇。
2. 教皇制度的发展与腐败
君士坦丁以后,天主教渐趋成形。大贵格利自出任教皇以来,带职终身,成为中世纪教皇制度之始。教皇(Pope)原是「父亲」的意思。天主教以马太十六章十八节为据,将彼得尊封为圣经中第一位教皇。后订定「教皇上谕」与「教皇无误论」,不仅使教皇的言论与圣经权威同等,并赋予其赦罪之权柄。中古世纪教皇制度严重腐败,不仅在教义上因邪恶的异教实行而发酵;道德上更是败落至极。除小部份受人尊敬的教皇外,大多都涉及了难以至信的罪恶。贿赂圣职、夺权暗杀、烧毁圣经、屠杀圣徒之事亦层出不穷,部分史学家称此时期为「淫妇政体」(pornocracy)。
3.
修道主义的盛行与十字军的兴起
早在三世纪末四世纪初,因着教会渐趋世俗化,即有一班人开始主张离世隐居,过圣洁禁欲的修道生活。对此修道主义影响最巨的,可说是本笃(Benedict),他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位主教,创立了欧洲最著名的卡西诺山修院及本笃会规,此会规为修士在修院过团体生活的指标。直至十一世纪,所有的修院都采用此规条,成了欧洲修院制度一致的生活准则。修道团体中,有一班人主张走出修道院,四处游行传道。他们因身无资财,需靠百姓赈济,因此又称为游募会士(mendicant
orders)。这类游行传道的苦行僧中,最著名的为「方济会士」(Francisans)、「道明会士」(Dominicans)、「圣衣会」(Carmelites)与「奥古斯丁团」。马丁路德就是奥古斯丁团的修士。这些修道团均需过一种清贫和顺服的生活,重视慈善工作与祷告,并有严格的团体生活规则,成为中世纪改革之先驱。在此同时,十字军兴起,以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为由,进行东征。1074~1270年间,欧洲共出现了六次主要的十字军东征。十字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使得罗马天主教的威信大降。然而,着十字军的东侵,为欧洲的商业与经济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刺激日后文艺复兴的兴起。
罗马天主教的形成
(本文转载自《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拉丁教会文集》)
所谓拉丁教会是指以罗马教会为中心的基督教会言,顾名思义,它和那以康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希腊教会是相对称的,所以前者又称为西方教会,而后者则称东方教会。
初期教会所应用的语文为希腊文。罗马主教革利免(公元九十五年)的著作是用希腊文写的,黑马的牧人书(The
Shepherd Hermas)也是用希腊文写的。里昂主教爱任纽(Irenaeus),一直到第二世纪末年,都以希腊文写作。可是到了第三世纪以后,西方作家逐渐倾向于以拉丁文写作。恃土良(Tertullian)是第一个以拉丁文写作的教会作家,继起的则有初期教会最杰出的神学家圣奥古斯丁。上述著作家的作品配合着罗马帝国的势力,遂使拉丁文成为西欧的通用语文。自奥古斯丁以后,东西教会的区别非但可从不同的仪礼及信条见之,亦可从它们所使用的不同语文见之。中世纪西欧宗教哲学的著作几乎全部是拉丁文的作品。
罗马教会原是初期各教会中的最杰出者之一。从教会史的意义上论,使徒保罗和彼得都到过罗马,且据传说二人均在罗马殉道。从文化地位上说,罗马为当时西方的政治及经济中心,具有最雄厚的影响力。当第二世纪之末,基督教在小亚细亚及巴勒斯丁一带的势力已逐渐衰微。耶路撒冷教会在第二次犹太战争之后,元气大伤,以弗所和安提阿教会也因诺斯底主义和孟他努主义的侵害,争执不已,在教会中造成了分裂的可悲现象。但此时罗马教会的势力却日渐膨胀。一方面罗马教会抵抗上述两种异端的成功大大地增强了它的领导地位。另一方面罗马教会富有资财,慷慨好施,对于救贫恤灾之事极为重视,更提高了它的声望。所以当时各地方教会虽然没有尊奉罗马为教会之首,但罗马却往往以权威自居,俨然元首矣。
到了第三世纪,亚历山太与加大果教会日见壮大,它们有健全的组织,有卓越的领袖,维持着一种独立自主的局面,不大肯接受罗马的指挥。虽然如此,它们的力量仍不足以与罗马竞夺领袖地位。因为他们无论从资格、声望、实力,或地理上说,都不能和罗马教会相比较。
但罗马教权的确立和扩展可说是第四世纪以后的事。第四世纪之初康士坦丁皇帝统一了帝国,对教会亲善扶植。早在公元三一九年他即颁布法令,免除了教牧人员的纳税义务,又于三二一年立法使教会享有接受遗产的权利,并禁止市民在主日工作。但康士坦丁对罗马教会的最重要贡献并不在上述这些政策,而是在于公元三二六年他将国都东迁,使帝国西部的政教大权逐渐落入罗马教会手中,造成了教会在西方的实际统治地位。以后北方蛮族入侵,罗马教皇遂成为运筹帷幄、抵御侵略的中心人物。如教皇利欧第一以说词退却了雅提喇(Attila)和该瑟利克(Gaiseric)的进犯,贵格利第一之抗拒伦巴族,保卫罗马,都是著名的史例,在蛮族不断进侵的漫长岁月中,教会非但为惟一足以缓冲侵略的力量,且能够进一步发挥积极的影响,使蛮族亦归信基督。
随着罗马教会地位一同发展起来的乃是教皇势力的日渐增长,共主要原因如下:(一)教会既然在政治上拥有权力,乃逐渐感觉到本身需要一种类似国家的组织,以加强行政效能。(二)教会为防止异端的侵害,和因教义上的争执而引起的分裂,认为需要有一位最高权威来维护教会的信仰。(三)在理论上罗马教会强调所谓『使徒统绪』,以彼得为基督在世的代表,而教皇乃彼得的直接继承人,为众使徒之首。这种教皇权力理论的最后形式可说是利欧第一所制定的。(四)自贵格利第一时代开始,罗马即遗派宣教士至西欧及北欧各地设立教会,各地主教均直接向教皇负责,接受教皇命令,这一点大大地加强了教皇的势力。
大利奥(Pope
Leo I)简介
(本文转载自《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拉丁教会文集》)
利欧第一(Leo the Great)生于公元三九○至四○○年之间,准确时日未详,他幼年的事迹历史上也很少记载。当教皇色勒斯丁(Celestine,422-432)在位时,利欧任罗马副主教,以明敏干练著称。
公元四○○年,帝国某大将和高卢守将亚米纽(Albinus)之间发生争执,利欧奉命前往调解,在他离开罗马的期间内,教皇西克斯都(Sixtus,432-440)突然逝世,罗马教士及市民公选利欧继任,并推派代表往见利欧,促他速返。同年九月,利欧正式被祝圣为罗马第四十七任主教。
利欧主教的时代是一个政治纷扰,人心动荡的时代。北方蛮族的相继入侵动摇了整个社会秩序。教会方面非但纲纪松弛,在基本信仰上亦众说纷纷,莫衷一是。关于基督本性的争论几乎使当时的基督教界陷入于严重危机中。安提阿修道院院长涅斯多留(Nestorius,后任康士坦丁堡主教长)反对当时教会之称呼马利亚为『
神的母亲』,主张基督有两位格,并偏重祂的人性。康士坦丁堡的另一主教优提克斯(Eutyches)则主张基督一性说,认为基督完全是神,没有实在的人性,仅具有人的外形而已。此外,摩尼(Mani)教徒在当时因逃避加大果战争,混入罗马城的为数颇多,更引起了教会在教义上的许多争执。在这种情形下,利欧主教从各方面力图挽救教会的威信。教义方面他发表了那一篇著名的道成肉身论(第廿八函),严重地打击优提克斯的谬说,提高了罗马教会解释教义的权威地位。至于对待摩尼教徒,他则采取更激烈的行动,于公元四四四年大举逮捕该教派信徒,投之于狱。关于教士的惩训及教会纪律的维持,利欧主教极端重视,在任内曾订立许多严密的条例,至今为罗马教会所遵守。
利欧于公元四六一年去世,前后任罗马主教二十一年,对于巩固罗马教权,提高罗马教会威信方面,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大利奥《致全意大利主教论教士所应注意之事》
(本文转载自《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拉丁教会文集》)
一、罗马已发现许多摩尼教徒。
我们呼吁你们来分担我们的忧虑。你们须尽牧羊人的辛勤,小心看顾所委托给你们的羊群,纔可以抵挡魔鬼侵入的诡计。否则,恐怕那借着
神所显示的仁慈,通过了我们的关注而逐出于我们羊群之外的瘟疫,将在你们未及提防之前,不知不觉地蔓延并潜伏于你们的教会中,致使我们在罗马所禁止的异端,却在你们中间暗地生根滋长。我们发现到城里有许多摩尼教的教徒和导师,我们揭发了他们,并运用权力和责罚制止了他们。那些可以改过更新的人,我们都把他们改正过来了,迫使他们在堂会面前拒绝了摩尼教的教义,并亲自签名指责它们;这样,凡承认过失的人,我们就把他们从邪恶深渊中拯救出来。不过有许多是积弊已深无可挽救的人。这些人已依照我们基督教君主的宪章,交由法律办理,并由法官裁决,将他们永久逐出国外,以免他们的疾患沾染了圣洁的羊群。至于在他们的著述和秘密传授的一切亵渎和污辱可耻的事,我们也在一般信徒之前把它们揭露出来,使人们知道所应逃避的是一些什么。连那被称为主教的人,也给我们审问了,证实他的神秘的宗教祇是一种罪恶的见解。这些事在我们的纪录中都可以见到。我们已把这些纪录寄给你们,以供查究。看完之俊,你们即能明白我们所发现的一切。
二、意大利的主教们绝不让那些已经离开罗马的摩尼教徒有逃脱或隐藏的机会:
我们因为知道有些与摩尼教有关,罪状确实,无以自白的人,已经逃脱了,便委托侍者传送这封信给你们,使圣洁亲爱的兄弟们知道此事,以便谨慎提防,随机应变;否则恐怕犯摩尼教错误的人将乘机陷害你们的人民,教导他们那些不敬的教义。除非我们以信仰
神的热忱来追逐那些毁灭者与被毁灭者,我们就不能管理那些委托给我们的人民。我们不妨引用严酷方法,使他们和那些意志纯洁的人断绝来往,不然毒害必流传更广。因此,亲爱的兄弟们,我恳求和忠告你们,在可能范围内,加紧提防,设法把他们探寻出来,否则他们将到处有躲避的地方。凡对
神所交托的人民设想办法求增进他们的健康的,神必赐予应得的酬报;在另一方面,凡不愿意防卫人民,使他们免遭邪恶及亵渎等宣传侵害的人,将来在神的审判台前,必不免因疏懒而被定罪。
大利奥《致亚力山太主教丢斯可若论教会仪式(第九函)》
(本文转载自《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拉丁教会文集》)
一、罗马教会与亚力山大教会在一切事上均应一致:
亲爱的,我们对你所抱的圣洁的爱何等深厚,可从这件事看出,就是我们深切地希望把你建立在一个较稳固的基础上,否则你那完全的爱必显得有所缺乏似的,因为你那出自属灵恩赐的善行对你是有利的,这早经我们证实了。所以圣洁的兄弟呀,你应该乐意接受父兄般的会商,并以我们贡献给你的那同样的精神来接受。因为你和我们在思想与行为上应该是一致的,正如经上所论:『都是一心一意的』(徒四32)。最蒙恩的彼得既得主命作为使徒的领袖,而罗马教会迄仍遵照着他所立的制度,那末,若以为那位首先统治亚力山太教会的他的圣洁门徒马可是依据不同的传统来建立另一制度,这种想法就是邪恶的了。门徒和师傅都是从同一恩典的源头获得同一圣灵的,而受圣职的人所传的,绝不会是在他们所接受的范围以外的。我们既承认我们是同一体和同一信仰的,那磨我们不应该在任何方面标新立异,而那教导的机关与受教者之间,也不应有什么区别。
二、封立神甫与执事应遵守固定日期:
所以关于我们祖先所小心遵守的事,我们也希望你们同样遵守。例如:不应随便在任何一日封立神甫与执事,必须选定星期六之后,即星期的第一天黎明以前的那个晚上的开始,封立那些献身给
神的人,并使被封立者与封立者都实行斋戒。假如是在主日清晨举行仪式而那在星期六实行的斋戒还没有开,就不算是违犯规例。因为早一天的晚上无疑也是主日的开始,正如在复活日的规矩中所定的。除了那我们知道是基于使徒教训的习惯之外,圣经上明白记载着:当使徒受圣灵之命,差遣保罗和巴拿巴往各国传播福音时,他们禁食祷告,按手在保罗和巴拿巴头上。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封立者与被封立者所应有的虔诚态度,免得把这么神圣的圣礼随随便便地举行了。假如你在主命令依管辖的各教堂中,都能遵守这种封立教牧的仪式,那你就是虔诚而可嘉地在追随着使徒的先例了。这就是说:那些接受圣职的人,决不在主复活日之外接受这种恩赐,那一日都被认为是在星期六晚间开始的。它是
神的奥秘旨意所定为圣日的,一切较为重要的大事均于那日完成。这世界是那一天开始的。在那日基督复活了,使死归于毁灭,生命得以开始。在那日使徒们从主手中领取了福音的号筒,将圣道传至万国,并接受那要传给全世界的重生圣礼。在那日,正如蒙福的福音作者约翰所说的,当门徒都聚集在一个地方,门关闭着,主便进来了,向他们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接受圣灵: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了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约廿22,23)。又在那日,主所允许赐给使徒的圣灵终于降临了。由此,我们知道,以那具有各种恩赐的圣日作为举行封立神甫那奥秘圣礼的日子,是一种属天的规定,流传至今。
三、在大节日重复举行圣餐非不适宜:
此外,为使我们的习例在各方面均相吻合起见,我们希望你们也遵守这一项:若遇任何较大节日,聚会人数比平时多,信徒无法同时聚集在同一教堂内,那么重复举行圣餐是不必犹豫的。否则,若祇准许那些先到者进来领受圣餐,后来的人便似乎是被拒绝在外了。须知教堂在举行崇拜的时候,倘有新到来的人进来,再度奉献圣体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合乎虔敬。假如以祇举行一次圣礼为规例,那么祇有那些很早到达的人纔有奉献的机会,这就是剥夺了一部分人的崇拜机会了。所以,亲爱的,我们诚恳而敬爱地劝告你,仍须留心,不可忽略了我们先祖所传而今已成为习惯的一切事例,这样,在信仰上和执行上的一切,我们都可以一致了。因此,我们趁我们的儿子普斯都尼亚(Possidonius)长老回家之便,带这一封信给你。他常常参加我们的封立授职及其它典礼,也曾多次奉派到我们这里来,所以他很熟识我们在一切事务上所具有的使徒权威。四四五年六月廿一日。
大贵格利(Pope
Gregory I)简介
(本文转载自《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拉丁教会文集》)
贵格利第一(Gregory the
Great)生于公元五四○年左右,准确时日未详。父亲是一个虔诚基督徒,在当时的罗马政界颇具声望,曾任参院议员。贵格利幼年受政治法律教育,壮年时代亦曾从政,在皇帝犹斯丁二世治下任罗马行政长官。但他出身于基督教家庭,自幼即富有宗教思想,尤其仰慕大修道家圣本泥狄克(St.
Benedict of Nursia,480-543,西方修道主义的推动人,生平创设修道院十余所,包括著名的蒙特迦西诺山修道院)的言行。约当五七四年左右,贵格利因父亲去世,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乃决意退出政界,并捐献所有财产,充作建设修道院及赒济贫穷之用,而他本人亦进修道院隐修。可是不久教庭召他至罗马,任命他为罗马的七助祭之一。及至教皇伯拉纠第二在位时,他奉派往康士坦丁堡任教皇特使(约在五七八至五八四年)。当时伦巴族入侵意大利,罗马岌岌可危,敦庭急切需要康士坦丁堡方而的救援号可见,贵格利所负使命是极其重大的。
公元五八五年贵格利重返罗马,仍入修道院,在院五年。五九二年教皇伯拉纠第二去世,罗马教士及市民推选贵格利继任教皇,贵格利虽力图逃脱,终不可得。
当时意大利全境陷于极度纷乱中,伦巴族的侵略势力锐不可当,惟一可以缓冲这一势力的便是那以教皇为中心的罗马教庭的力量。贵格利就此以后,充分表现了他的明敏卓越的才干。他一方面折冲尊俎于强敌之间,另一方面力求保卫教会在各地的财产权益,好使教会事工在兵荒马乱之际仍得进行。同时,因战事所造成的难民及俘虏问题为当代极端严重的社会问题,贵格利毅然肩负起救难赎俘的工作,在他的著作及书信中,他曾一再训谕致士们注意这两件工作,认为若为着救难或赎俘,纵使变卖教产,亦无不可。教会的声望及地位因此大为提高。
除了上述之外,贵格利在位时期的重要贡献还有:遣派传教士赴英,及建立健全的修道制度,尤其前一项工作对维马教权的扩展,极着功勋,因为从此罗马教会的势力向西方发展,非但奠定了西方教会的基础,且使那在意大利半岛已日见消沉的古罗马教会精神及学术空气,得以由英爱诸邦的新兴教会承继及保留,以后并传入日耳曼诸邦。
大贵格利《致叙拉古主教马克西勉努(第四集第十一函)》
(本文转载自《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拉丁教会文集》)
很久以前我们即曾嘱托足下代为纠正西西里岛的教会,和其它圣地中所可能存在的过分的或不适当的措施。但是最近既然有人控诉,指出某些事为足下所忽略,我们认为应该再度促请足下注意纠正。
我们刚刚获悉,关于教会的新进款并没有按照教会律例四分之一的方法处置,而是由各地主教仅仅分配旧有款项的四分之一,至于新收款项则留下作为他们自己之用。因此请足下急速纠正这种潜伏着的恶习,无论对旧有或新收款项的四分之一都应该依照传统的分配办法处置。因为教会的同一资产是不容在两种规例-即僭夺的和正规律例-之下去处置的。
不可容许在教会服务的长老、执事、或其它教士出任修道院长。但可让他们或者放弃教会职务而进入修道院,或者当他们决定留在院长的职位时,不让他们兼任教会的职务。因为既然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殷勤,足以完成上述任何一种职位的任务,所以若有人以为能兼任两种职位,那是很不适当的,因为难免因传教而妨碍修道生活,或因修道生活的规律而妨碍传教的工作。还有一件事是我们要警告足下的,就是说,如果有任何一位主教离世,或万一因逾越主所禁戒的规律而被解职,应即召集教牧界和首领,在足下面前制成教会的财产目录表。所有财产都应该精确地记载下来,不得如传说所云把教会的财物带走,好像是要对那制成财产目录表的加以报酬似的。因为我们希望你尽量保护穷人的产业,不要使自私自利之徒有可乘之机。当教会的巡行者和他们的助手们在非属本区的教会中服务时,须按照足下的指派,就他们的劳绩给予津贴,因为他们应当在他们服务的地方获取酬报。
我们坚决禁止年轻妇女之受任为修道院长。足下不可容许任何主教任命年在六十以下的修女,而修女的品性又必须是与所担任的职务相称。足下对这件事及上面提到的几点若能注意,依靠主的帮助并在足下严肃督促之下获得矫正,那么足下必须把久巳失于涣散的事务重新以教会律例的约束联系起来,并使神的事务可以无须按照不和谐的意见行,而是按照适切严肃的安排。
中世纪教皇制度的腐败
中世纪教廷腐败之严重,实难想象。本来淫乱是世人所犯的罪,天主教有人犯淫乱,在所难免。但这些淫乱不是个别人所犯的,而是由于他们的教规禁止神甫结婚,不许修女出嫁所造成的。他们的禁欲主义造成不少神甫和修女犯了淫乱,尤其在第9、14世纪,教皇宫庭几乎等于娼馆。甚至教皇Sergius三世、John十世、John十二世、Benedict五世、Innocent八世、Urban八世、Innocent十世等犯奸淫了。教皇Pius二世说:「罗马是唯一由私生子管理的城」。不只一个教皇因为被捉奸在床而被女人的丈夫所杀。(本文转载自http://www.bluebrain.co.uk/kif/NWO/ureligion/u043.html)
以下列举两个以荒淫奢华闻名的教皇。教皇约翰七世(938?-964),这个年仅18岁的教皇不断盗窃教会的财为来满足他日益增长的赌博嗜好,他还通过雇用一批暴徒来维持他的统治。但他荒淫无耻的生活导致了他最后的倒台。他有过许多情妇,数目之多以至批评者说他把神圣的殿堂变成了妓院。有人说甚至看到他就在圣彼得大教堂里强奸前来进香的信徒。公元964年5月的一天,他同一个情妇通奸,当场被情妇的丈夫抓住,此人忿怒无比,他对这个掌有通向天堂钥匙的教皇毫无畏惧,把他狠狠地揍了一顿,3天后这个教皇既没作忏悔,也没接受神礼就离开了人间。
另一个这类的例子是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431-1503)。亚历山大生于西班牙的瓦伦西亚,幼年时名为罗得利戈·波吉亚。1492年8月11日他通过贿赂,收买了部分主教,从而在选举中得到足够的选票,登上教皇宝座。当时的亚历山大已有7个私生子,其中4个是他长期的情妇卡塔奈所生。当他62岁时,他又在为多的情妇中增加了一个。这个名叫吉奥莉亚·法妮斯的女子年仅16岁。当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教会内外都只是公开的秘密。(本文转载自http://cskp.changshu.net/kpts/tushu/shijie/169.htm)
最离谱的一个教皇,是约翰八世。根据封尘已久的档案显示,大约在公元八七二年,一位女扮男装「修士」,膺选教皇,称为约翰八世。「他」在任内离奇怀孕产下女儿,女性身份被揭穿,未知谁是父亲,母女立即被逐出教廷。当局甚至发表声明,说教皇急病身故。传说中,母女被关进监狱后,双双死亡;另一说法则是米兰公爵救美,迎娶落难女教皇,女孩成公爵千金。教廷在处理上述事件过程中,发生权力斗争,虽然大家一致主张掩饰真相,但保守派力主揪出「奸夫」治罪,另一派担心「奸夫」不只一人,牵连甚广;能走近女教皇而共赴巫山者,地位必定非比寻常,不追究应是上策。最终,各派还是达成协议,以后凡出任要职的人员,须验明性别,以防有人乔装混入教廷,作出伤风败俗的行为举止。(本文转载自http://www.chinapress.com.my/topic/series/default01.asp为sec=godfather&art=0619godfather.txt)
圣职人员的道德松懈,经常发生丑闻,十六世纪初,在德国十四个牧区才有一专任牧者,法国西部的大主教只在自己的丧礼才进入自己的座堂。很多高层的教职是贿赂回来,所以高级教牧上只有财力而没有灵力。教皇亚力山大六世(Alexander
VI)虽有数个情妇和七名儿女,仍因自己财产而被上教皇位置。英国圣阿尔班(St.
Albans)修道院长,无视于他家乡信徒的要求,竟任用其私生子托马斯.温特(Thomas
Winter)为教区主教。另一方面,很多教牧人员薪金不高,为了餬口,不得不在教会外兼职,在瑞士和韦尔斯,比较多教牧没有独身。16世纪初英国之格罗斯特郡(loucestor)311个乡间神职人员,竟有168个不能背十诫,有些连主祷文也不懂。信众对教会要求日高,而教会无法满足,使他们很多走去神秘宗教,或追求灵性隐秘和生活,有些转向追求圣人遗物,例如路德好友智者腓勒德力(Frederick
the Wise)收集了五千多种圣物,包括圣徒头发、骨头、亚伦的杖、火烧荆棘的残枝等,或是藉朝圣求功德,如1450年某一星期有一百万朝圣者到了罗马,因为教皇应许赦免他们的罪。(本文转载自
http://www.wahkay.org/chistory.htm)
罗马天主教─奥秘的大巴比伦
(本文转载自http://www.hallelujah.idv.tw/revel17.htm,译自巴比伦的奥秘及史记)
巴比伦的宗教,自古以来就是违背
神的。他们自己设立大祭司。而大祭司所讲的话,就是律法。至于〝母与子〞的像是他们所崇拜的。表面上他们也崇拜至高之父、天后(即成肉身之母)以及儿子;实际上只有母与子纔是他们真正崇拜的对象,因他们说:「至高之父不干涉人间事务。」(宁录卷三第339页)可见这组织是从坠落的天使和鬼魔来的;其目的是要用这教训管辖世界,叫人「离弃真道」(提前四:1-2)。所有的假道和拜偶像的事,其来源都可追溯到巴比伦,如经上所说:「巴比伦素来是耶和华手中的金杯,使天下沉醉;万国喝了她的酒就颠狂了。」(耶五十一:7)「列国都被她邪淫大怒的酒倾倒了;地上的君王与她行淫,地上的客商,因她奢华太过就发了财。」(启十八:3)
除了母与子的偶像崇拜之外,尚有许多小奥秘。譬如死后入炼狱以求层层洗罪;又如守无数之圣礼以得救恩,这些圣礼包括祭司赦罪;洒圣水;向天后献圆饼。就如经上所记:「孩子检柴,父亲烧火,妇女抟面作饼献给天后。」(耶七:18)「向天后烧献饼」(耶四十四:17-19)此外,他们还献童女给偶像;还有为搭模斯哭四十天(结八:14),传说他被野猪所吃,过了四十天后又复活了;所以四十天后有大庆祝称为〝Istar节〞,而Istar就是搭模斯的母亲。
此外,还有几样值得注意的陋习与反省就是1.搭模斯认为鸡蛋是神圣的,说鸡蛋描述出复活的奥秘;今天有些教会在复活节作彩蛋并以寻蛋为乐,即出于此,并非出自神。2.搭模斯又选长青之松树为标帜来表现他的生日在冬至;今天教会在圣诞节用松树挂灯庆祝即根据于此。3.搭模斯又认为十字架之标帜为神圣,一则是它象征赐生命的道理,二则是因他的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的形状像十字架。古时庙宇及祭坛之上都有这十字架的记号;今世之人以为十字架的装饰始自圣经,其实是错误的。4.至于母与子之偶像,原为搭模斯及其母Istar,或称为Ashtoreth。其形状乃天后手抱婴孩,传到埃及,这母与子偶像改名为Isis
and Horus;传到希腊后,改名为Aphrodite and Eos;传到意大利后,又改名Venus
and Cupid(女神维纳斯和爱神丘比特)。
古时
神召亚伯拉罕从拜偶像之地吾珥出来;后来亚哈作以色列国王的时候,娶了西顿王的女儿耶洗别为妻,去事奉敬拜巴力,这罪导致以色列亡国,并且被掳到亚述
(王下十七:7-18)。犹大国也因玛拿西王效法以色列王亚哈所行的,惹动
神的怒气而亡国,以致后来被掳到巴比伦(王下廿一:1-15;廿四:3-4)。
「巴力偶像」是迦南地所膜拜的「巴比伦之奥秘」;「巴力」指「日神」,或「赐生命之神」,与搭模斯的意思符合。到巴比伦倾倒之后,庙中的祭司及信众逃到别迦摩,同时也把庙中的圣器及偶像带入别迦摩;在那里高为蛇像称为隐藏之智慧;后又渡海至意大利,使罗马成为巴比伦教之大本营。大祭司头上戴的主教冠(法冠),形如鱼头,乃尊重鱼神(Dagon),认鱼神为生命之主;这又是搭模斯奥秘的另一形态。他采名为极高之主教(Pontifex-Maximus);这名字就印在他的法冠上。罗马国前几位皇帝如Julius
Ceasar,Constantine the Great,都承受过这名号,其后罗马主教承继之,今为天主教教皇所佩戴。可见这鱼像并非代表使徒彼得之「得人如得鱼」,乃始自巴比伦之奥秘。查考历史,就可知道其达四百年之久(自主前63年至主后376年)罗马皇帝都成为巴比伦的大祭司;直到主后378年,教皇的头衔纔转给罗马城内之基督教会的继承人;他们是拜偶像的;遵守的礼仪是巴比伦式的;所传讲的道理、教义是外邦的,不是来自于
神的。教皇的头衔如何自罗马皇帝转给天主教的主教;其情形如下:
在主前487年,巴比伦败于
Xerxes手下,城内的居民被杀,巴比伦的祭司被迫离城,迁移到别迦摩;于是有一段时期,别迦摩成为巴比伦教的大本营。启示录第二章达别迦摩教会的书信说:「我知道你的居所,就是有撒但座位之处。」(启二:13)由此可知别迦摩是假道的大本营。后来别迦摩王兼主教Attalus临终时,就把这巴比伦领袖的职位赐给了罗马教皇。自从巴比伦的宗教和仪式带入了罗马之后,这教门主教(即祭司的主脑头目)的地位就驾在众教徒之上,掌管生死大权。这就是古罗马帝国的皇帝如何得到教皇之名的经过,那时政治和宗教是联合在一起的,一人掌握两权──政治和宗教。罗马国的第一任皇帝,名叫西泽(Julius
Caesar)。他在主前74年就得到这主教的职位(Pontiff);主前63年,又升为最高主教(Supreme
Pontiff),这也就是现今天主教教皇的头衔。这样,罗马皇帝便承继了巴比伦教主所付与的一切权柄。很少人知道这段历史,也就是说罗马第一位皇帝西泽从别迦摩王Attalus得到了教皇的官衔,而这教皇的官衔是从巴比伦到别迦摩的。这段历史证明天主教乃是继承巴比伦的,不是来自基督的。而且教皇手上所戴的渔人戒指是传自鱼神的祭司;这鱼神(Dagon)的崇拜远在主耶稣降世之前。
兹再叙述罗马皇帝的史记:当时罗马皇帝身兼二职,一面统管政治,一面作巴比伦教的教皇,政治宗教合一。直到主后376年,该时罗马皇帝名叫Gratian
的登基;他拒绝穿戴大祭司的礼服。在Milner史家所著的〝教会史记〞中,论到这位皇帝自幼就真诚、敬虔,是以往罗马各皇帝中从未见到的。他认为这大祭司的名号加在罗马皇帝身上,是带有拜偶像的性质,遂拒绝这风尚习俗。从此,罗马帝国的政治与宗教纔分道扬镳。自从主后376年,Gratian摆脱教皇的名号之后,宗教事务甚为混乱,杂乱无章,必须选出适切人员负管理之责;结果选到罗马城基督教之主教Damasus为教皇。这段史记解释了罗马天主教与巴比伦教的联合,也说明古巴比伦之教训和母与子之偶像,是如何混入天主教内的;把古代巴比伦之头衔、权柄、及异端全合并于基督教内,叫两个不同的宗教合而为一;这是撒但的杰作,也是一个奥秘。
在Damasus作教皇不久,巴比伦教之礼仪及崇拜典礼,全显露在天主教当前了。崇拜童女马利亚之为是始自主后381年;他们拜马利亚为天上的天后。到第四世纪末这偶像崇拜之风更形普遍,天主教友拜马利亚甚且替代了耶稣基督。(引自史家Gibbon之言)。在Damasus统治之下,外邦的庙宇都恢复了,而且大加修饰,拜偶像的典礼也都重新设立起来,只是一项要他们谨守的,即所有的女菩萨,都要改名叫马利亚。这样,在罗马城内自称为基督教的教堂里却膜拜巴比伦教的天后,甚至霸占了主耶稣的地位。
其实这些变化及腐败的事,不是无人抗议的;这中间不断有忠心的信徒,舍命地为真道争辩。譬如Nestorius在主后428年,与其它信徒高声宣言说:「童女马利亚不是神。」但这些抗议均属无效。在君士坦丁大教堂内,有一位传道士,名叫Anastasius,他竭力宣讲说:「不可称马利亚为神之母,因为她不过是一个人。」当时会众反严厉地咒诅他和一切拒绝拜马利亚的人。天主教以8月15日为圣母升天节,并强令会众遵守庆祝。
耶稣堂(Chiesa
del Gesu)
耶稣堂坐落于耶稣广场(Piazza del
Gesu),为天主教耶稣会的母会,内有圣方济(S.
Francesco Saverio)与圣依格纳爵(S. Ignazio)两座小堂。圣方济小堂是为纪念修士方济所建,他曾前往印度与日本传扬福音,后在中国上川岛病逝,堂内有方济的右肱。依格纳爵是耶稣会的创办人,于1540年以耶稣之名创办耶稣会。
圣依纳爵(St Ignatius Loyola)出生于十五世纪末,1537年创立了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后获教宗保禄三世(Pahl III)正式批准成为修会。当时他们在威尼斯大楼(palazzo
Venezia)后面曾有座教堂,但是规模很小,名为「道路圣母堂」(Santa
Maria della Strada)。于是圣依纳爵计划另建一座教堂,以敬礼耶稣圣名;这教堂竟成了日后反宗教改革(counter-reformation)-巴洛克时期教堂的典型,成为意大利国内外模仿的对象。教堂的工程先后在1551及1554年中断了两次。1556年圣依纳爵死后,他的同会会士博尔贾(Francesco
Borgia)委托维尼奥拉(Vignola)构思新的蓝图。工程于1568年开始,遵照圣嘉禄(St
charles Borromeo)所列出的「宗教建筑手则」(istruzione per
le fabbriche religiose)进行。这手则指出艺术工作者应为教长服务,应付礼仪和敬礼方面的新需要,把它们演绎于艺术创作上。维尼奥拉去世后工程续由德拉.博尔塔(Giacomo
della Porta)进行;建于八角形座圈上的大圆穹顶正门面,皆出自他的匠心独运,成为反宗教改革时期风格的最先典范。这风格也见于维尼奥拉在堂内完成的工程:雄伟的设计,赤裸而无艺术点缀的空间,使人不胜惊异。然而,这样一个巨大的中殿和较浅的耳堂,以及两旁的小堂,不论是在教堂那一角落,都使人的目光不其然的朝向主祭台。这样简洁朴实的设计,目的是要人专心投入礼仪和讲道,藉以加深自己的信仰。可惜,维尼奥拉去世后,人们放弃破坏了教堂的主体与其正门面间的和谐关系。巴洛克时代所增添的华饰,使原来的设计大为改观。本来光洁的灰泥墙壁,竟代之以五彩缤纷的壁画,以扩阔人的透视和空间感,营造出一些幻觉上的远景。1679年,巴奇查(Baciccia)就是以这种高空透视法绘了堂顶上的壁画,使人有看透堂顶的感觉。左耳堂的圣依纳爵小堂(Cappella
di Sant'Ignazio),满饰大理石、青铜及宝石工艺,乃波佐(Andrea
Pozzo)于1695-99年间所完成、祭台下葬有圣依纳爵的遗体。(本文转载自http://www.vaticanradio.org/cinesebig5/santuari/53chiesestor4.html)
耶稣广场45号
耶稣堂对面的耶稣广场45号,为依格纳爵清修的房间,他曾在此生活十二年之久。室内有一烟囱,据说依格纳爵为了专心事奉神,每次收到家书或亲友来函时,总是直接掷入烟囱焚毁,避免分心。
圣依纳爵(St Ignatius Loyola) 于1491年生于西班牙罗耀拉(Loyola),1556年卒于罗马。圣人在罗马有好几处居所,1544年他与全体耶稣会会士
(Jesuits),搬迁至昔日道路之母堂 (Santa Maria della
Strada) 附近的一所住宅,并于1568年将其重建,把新教堂献予耶稣圣名(即人们所称之
「耶稣堂」Chiesa di Gesu):这里是耶稣会的第一间会院。在耶稣堂广场(Piazza
di Gesu)45号,可参观圣依纳爵的房间,圣人曾于 1544至1556年间住在这房间,毗邻的房间保存了圣人的遗物。(本文转载自http://www.vaticanradio.org/cinesebig5/santuari/60case_santi.html)
圣奥古斯丁教堂(Chiesa
del Sant' Agostino)
在四世纪,奥古斯丁(St Augustine)与其母莫妮卡(St
Monica),曾在返回非洲的途中经过罗马。其作《忏悔录》(Confessiones)中,曾提及他和母亲在奥斯底亚提伯里纳(Ostia
Tiberina)某屋中等候起航时的谈话。奥古斯丁曾公开表示,莫妮卡不仅是他肉身的母亲,也是帮助他重生的属灵母亲。莫妮卡死后先葬在奥斯底亚,后移葬于此堂。
罗马人民圣母堂(Chiesa
di S. Maria del Popolo)
该堂于1099年建于人民城门旁,内有柴拉西(Cappella
della Cerasi)与奇济(Cappella Chigi)两个小堂。柴拉西小堂中有两幅关于保罗归信与彼得殉道的油画;奇济小堂内则有贝里尼所雕的但以理与狮子像。据说马丁路德曾在此暂宿,并从钟楼眺望罗马全景。
1099年教宗巴斯加二世(Paschalis II)在罗马的多米齐家族(Domizi)墓地上,建造了一座敬礼圣母的教堂。这教堂于1227年经教宗额我略九世
(Gregory IX)扩建。1472至1478年间,教宗西斯笃四世(Sixtus
IV)委托布雷尼奥(Andrea Bregno)将这座
「罗马人民圣母堂」重建,成了日后保存文艺复兴时代及十七世纪著名艺术作品的博物馆。后来教堂的正门面和内部都曾经贝尔尼尼(Bernini)改修。堂内的贵族私人小堂尤值得注意,如拉菲尔罗
(Raffaello)所设计的吉奇 (Chigi)家族小堂,内有一幅皮翁博(Sebastiano
del Piombo)的祭台画屏;德拉.罗韦莱(.Della Rovere)家族的小堂,内有一幅平图里乔
(Pinturicchio)绘于1485-89年间的壁画;切拉西 (Cerasi)家族的小堂,内有卡拉瓦乔(Caravaggio)绘于1601-02年间的「保禄归化」及「伯多禄殉道」两幅油画。主祭台背后有两座桑索维诺(Andrea
Sansovino)设计的墓碑,一座属于斯福尔扎 (Ascanio Sforza
1505),一座属于德拉.罗韦莱(Girolamo basso Della Rovere)。其上有两幅罗马最古老的彩色玻璃窗,描述
「圣母生平事迹」及「耶稣幼年生活」,同为法国人马尔西拉(Guillaume
de Marcillat)在罗马之杰作(1509)。切西小堂 (Cappella
Cesi)有卡拉奇 (Annibale Carracci)绘于 l601年的「圣母蒙召升天」祭台画屏。在建于1627年的主祭台上,有一幅绘于十三世纪的「人民圣母像」
(Madonna del Popolo),有说是圣路加(St Luke)所绘。中殿拱壁上的「圣母加冕」、「福音圣史」、「女先知」及「教会圣师」等壁画,乃出自平图里乔大师(Pinturicchio)之手。1500至l509年间,布拉曼特(Bramante)曾修改了咏经席。(本文转载自http://www.vaticanradio.org/cinesebig5/santuari/51chiesestor2.html)
白骨堂(Chiesa
dei PP. Cappuccini)
该堂建于1624年,原名为圣母堂Chiesa
dell'Immacolazione Conczione,因教堂下层有数千骨骸,又名白骨堂。教宗乌巴诺八世曾取耶路撒冷的土地为此教堂奠基。堂内埋有四千多位自1528~1870年间逝世的方济会士,此外也葬有数字贵族。内部有各种以白骨砌成的装饰,亦有不少完整尸骨,身着方济会衣,或坐或立,令人敬悚。
踏进圣母堂内,中殿两旁各有五间小堂,挂珍贵的画像。右边第一座小堂放有由雷尼(Guido
Reni)于1630年所绘画的《圣米高总领天使(St Michael the
Archangel)》及德莱.诺迪(Gherardo delle Notti)所绘的《基督受辱(Christ
Mocked)》。而死于1646年的教堂创立人巴贝里尼(Barberini),其坟墓亦位于教堂内,墓上刻有:「在此只放有骨灰,别无其它」。
转往毗邻的Capuchin墓穴,环境阴沉中带点肃穆,沿着窄窄的小通道,一旁是五座拱顶小祭室。每个祭室的四周,甚至顶部,都有很多由人骨和骷髅头砌成的图案,不论是窗花、拱门和灯饰,都是由一副副的头骨、胫骨或肋骨装饰而成,令人有点不寒而栗的感觉。
原来,这些人骨全属教会的修士,他们约于1528年至1870年去世,人数约四千人。走到最后一间祭室,会发现地上刻有:「我们曾跟你一样;而你将与我们一样。」不禁令人反思死亡的意义。(本文转载自http://www.singpao.com/20030724/feature/415850.html)
圣古瑞祈祷堂(Chiesa
Sacra Cuore Suffragio)
该堂由耶稣圣心会于1894年所建,仿米兰大教堂哥德式建筑随处可见。耶稣圣心会于1913年为教宗派犹十世(Pope
Pius X)所认可,该修会成立的宗旨,乃是要拯救在炼狱中的灵魂。堂内有一座博物馆(Museum
of liberated souls),收集各类濒死经验的证据。
米聂瓦圣母教堂(Santa
Maria sopra Minerva)
这座十三至十四世纪之教堂,座落在万神庙
(Panteon)附近,矗立于弥涅耳瓦广场(piazza della Minerva)内,建于一座神庙的遗址上,这神庙很可能就是弥涅耳瓦神庙(Minerva
Calcidica)。
堂内保存的艺术品,以右耳堂的卡拉法小堂
(Cappella Carafa)的壁画最为夺目。这些壁画是利比(Filippino
Lippi)绘于1488-1493年间的「圣母升天」和「天使报喜」。圣所有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于
l519-1520年间所雕的「基督复活」像。左方有达.比萨(Isaia
da Pisa)所雕塑的真福安吉利科 (Beato Angelico)的墓碑。现有的教堂和毗邻的修院建筑,是十三世纪时,教宗亚历山大四世为道明会(Dominican)所建。此处成了中世纪道明会的总部,也是天主教对付异议份子的所在。(本文转载自http://www.vaticanradio.org/cinesebig5/santuari/53chiesestor4.html)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