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慈运理与瑞士德语邦的改教运动
一、辅读文献
1. 历史简述
2. 瑞士改教运动先锋─慈运理
3. 慈运理《六十七条》精华摘录
4. 慈运理对几项教理的看法
二、历史景点
1. 苏黎世
2. 哥斯曼特大教堂(Grossmunster
Kirche)
3. 利马河(River Limmat)
4. 苏黎世市政厅(The
Rathaus)
三、讨论题纲
1. 慈运理的改教运动
2. 慈运理与马丁路德神学之比较
历史简述
1. 慈运理的改革运动
慈运理于1484年(马丁路德出生后的六星期)生于瑞士的托根堡(Toggenburg)。少年时在巴塞尔和伯恩(Bern)接受教育,开始修习古典语文。尔后慈运理进入维也纳和巴塞尔大学就读。在导师威顿巴赫的影响下,慈运理认识了赎罪券制度的错误,也藉此知道信心的重要。1516年(马丁路德将宣言钉于威登堡教堂门口的同年),慈运理出任爱西德恩(Einsiedeln)的神父一职,并在那里深深体会到中世纪天主教的迷信。1519年,慈运理到了苏黎世,遭遇到严重的瘟疫,他向神承诺,如果神拯救他,就必奉献一生为祂工作。
1520年,慈运理为了宣扬理念的自由,放弃了教廷的津贴。他高举圣经的权威,并促请政府给予神父直接依据圣经讲道的自由。他开始逐字研读圣经中的每一卷书,并于1525年,将整本新约讲解完毕。因着慈运理在讲道中,强烈指摘天主教节期的禁食规条,引起了康士坦兹(Constanz)主教的不满。但是苏黎世议会却支持慈运理,以一切宗教习俗都必须根据神纯正的话语为由,取回康士坦兹主教的权利。此举成了苏黎世的宗教改革的导火线,也引发了多次的公开辩论。1523年,第一次的公开辩论在苏黎世的市政厅内举行。慈运理发表了《六十七条》(Sixty-Seven
Articles),以圣经的权威取代教会传统的权威,并且攻击教皇制度、圣徒崇拜、弥撒、朝圣、教士独身制、赎罪卷、苦行、以及炼狱等种种实行。在这次辩论中,慈运理大获全胜,并在邦议会的支持下,开始了全面性的改革。同年10月的第二次公开辩论中,慈运理攻击天主教弥撒仪式,并率众清除教堂中一切的陈设与装饰。
慈运理在苏黎世改革之顺利,实有赖于瑞士的邦郡制度。因着各邦政治上的独立,议会有十足的权力决定是否接受改革。不久,慈运理亲自前往伯恩邦(Berne),并差遣他的同工前往巴色(Basel)和史特劳斯堡(Strassburg)等其它瑞士德语邦,推展他的改教运动。1529年,几乎瑞士山谷的邦郡,都加入了慈运理的改教阵营,与当时仍信奉罗马天主教的邦郡间冲突频繁,大有开战之势。尽管双方曾试图谈判和解,然而战事还是于1531年爆发。天主教的邦郡联盟迅速取得了胜利,而慈运理本人,也在随军出征的途中身亡。瑞士的改教运动,至此暂时告一段落。随着加尔文运动的兴起,慈运理运动也就渐渐被并入了此一更大、更具影响力的改革运动。
2. 慈运理与马丁路德
慈运理对路德著作十分熟稔,他的许多早期论述,随处可见路德的影子。不过他本人却不承认自己是路德教义的产物。尽管两人在圣经权威与因信称义方面,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但是却在「主餐」的教义上,一直无法达成共识,至终导致了两人无可补救的分歧。为此,德国的黑森亲王腓力(Phillip
of Hesse)特地为两人在马尔堡举行了一场公开辩论。两人对于路德所起草的「马尔堡条文」(Marburg
Article)中的主餐教义,意见始终分歧。慈运理认为,主餐仅乃纪念主的仪式,饼和酒只是一种象征,并不是实质地成为主的身体和主的血。然而马丁路德发表「合质论」(Consubstautiation),认为饼乃是主实质的身体,酒乃是基督的血。双方各持己见,最后路德不愿再议,仅在会议桌上留下了「这是我的身体」几个字,便愤而拂袖离去,双方谈判正式破裂。
3. 慈运理与重浸派
当慈运理在瑞士改革初期,两位曾与他十分要好的同工─格列伯(Conrad
Grebel)和曼斯(Felix Manz),认为慈运理的改革不够彻底,频频催促他加速回复新约教会的模式,尤其是废除婴儿洗礼一事。然而,慈运理受限于政治考虑,不肯激进,使得这班早期的支持者,开始对他作出严厉的批评。这一班人在历史上被称为重浸派(他们自己并不接受这个名字),他们反对婴儿洗礼,并为真正悔改的成年人重新施行洗礼。慈运理起初对他们相当同情和谅解,但渐渐不能忍耐他们激进的言论及行动。因着重浸派强烈反对教会与政治联合,使得向来依靠政治势力的慈运理极为不满,至终加入了打击重浸派信徒的行列。1520至1530年间,数千位重浸派信徒被杀,天主教与改革派,在此件事竟意外成了同一阵营。
瑞士改教运动先锋─慈运理
(本文摘自http://www.chinachristianbooks.org/new/ChristianClassics/history/big5/main.htm)
正当路德在德国推动改教运动之时,神在瑞士兴起另一位仆人发动教会改革,他便是慈运理(Zwingli
Ulrich Huldrych, 1484-1531 A.D.)。慈运理与路德同年出生,早年在维也纳大学受教育,深受当时的基督教人文主义影响,因而对古典文学有极浓厚的兴趣,也同时极向往按照原文解释圣经,于是便在圣经真理的币解上奠下重要的基础。
主后一五O六年慈运理开始在一间相当具规模的教会工作,他的讲道深受教会的信徒欢迎,于是不久便成为很有名的讲员。刚开始事奉,慈运理便致力于改革工作,只是他改革的对象不是教会,而是社会。他猛烈抨击当时瑞士的雇佣兵制度﹔当时瑞士的联邦与一些出得起高价的大国(如法国)签约,任由那些大国雇佣瑞士人当兵为他们打仗,总之价高者得。慈运理对于自己同胞以血换金钱的作法,深痛恶绝,便在瑞士联邦要与法国签约时,极力反对。一些权贵非常憎恶慈运理,于是向教会施压力,而慈运理便在主后一五一六年被迫离开他事奉了十年的教会,去艾斯登,那里是瑞士人文主义的大本营。到了艾斯登,他致力研读圣经,对于新约尤其有更深的领悟。越是熟识圣经,他便越觉得教会诸多不妥之处。首先,他对于一群一群的信徒涌到当地的圣母院朝圣,以求赎罪,感到非常不安,圣经所宣告的救恩与朝圣根本完全是两回事。于是,他开始按照圣经的教导向信徒解释,他们的罪不能借朝圣或任何善行得到赦免,要赎罪便得来到主耶稣基督的面前,求瓷赦免。他更进一步抨击教会售卖赎罪券,并且宣称教皇没有权柄赦罪。然而,很奇怪地,教皇却于主后一五一八年调派他到苏黎士的大教堂任职。在那里,他的改革运动才真正开始。在苏黎士不到两年,他便取得省议会的信任与支持,到了主后一五二二年,他竟敢与十位圣职人员公然上书主教,要求他准许他们结婚,因为圣经没有禁止传道人结婚的。这要求只是试金石而已
;不久,他们又进一步要求废除大斋节,认为圣经根本没有这样的教训。主教企图立刻镇压这种叛变,但慈运理已作好一切准备,他发动市议会通过一道法令,就是教会任何的习俗,都要基于圣经的教导。省议会同时在主后一五二三年一月安排了一次公开的神学辩论,并宣布一切的辩论必须以圣经为依据。在辩论中,慈运理宣读他所写的《六十七条》(Sixty-Seven
Articles),将一些基本的圣经真理清楚简洁地列出来。在这《六十七条》中他肯定圣经的权威是远超过教会传统的权威,因信称义的道理,他否定人可以用善行来积聚功德,以求赎罪,亦否定弥撒是献祭,否定炼狱的存在,同时,他宣告传道人结婚是圣经所许可的。在这次辩论中,慈运理大获全胜,于是便在省议会的支持下展开改教运动。除了在教义上作出重大改革外,慈运理更率领支持他的人,将教堂中的图象及一切装饰完全清除,甚至连风琴也不能幸免。主后一五二五年,弥撒正式被简单的圣餐仪式取代,慈运理称圣餐为爱筵,只表明信徒在爱的团契中记念主的死,而完全没有献祭的意义。随后,所有修道院的产业被没收,托管于省议会之下,学校也重新改组。
慈运理在苏黎士的改革如此顺利,其实是有赖瑞士当时的政治体制。瑞士是一个由许多个州郡(cantons)组成的联邦,每一个州郡都是相当独立,而不受制于联邦议会的,因此,只要苏黎士的省议会支持,其它州郡都是奈他不何的。然而,倘若整个瑞士只有苏联上改教,他便势必孤立无援,至终只会失败。因此,下一步最重要的,还是赢取其它州郡的支持。于是慈运理便派他最信任的同工前往其它州郡推展改革运动。他派艾科兰巴迪(Johann
Oecolampadius, 1482-1531 A.D.)到巴色(Basel)、布沙(Martin
Bucer, 1491-1551 A.D.)到史特劳斯堡(Strassburg),而他则亲自前往伯恩(Berne)。不久,这三州就投入改教运动,而圣格伦、沙弗哈逊、穆尔哈逊、格拉劳斯也随即加入这行列。至此,联邦中差不多一半的州郡加入了改教运动,要不是慈运理在主后一五三一年战死沙场,相信他发动的改教运动会蔓延到更多的州郡。
慈运理若能够与路德达成协议,联成一阵线,相信他未必会战死沙场。主后一五二九年,位与瑞士山谷中的州郡几乎全部落在慈运理的手中,而山区的州郡则依然保持天主教的信仰。在过往两三年间,双方的关系非常紧张,大有开战的可能,然而双方都知道,倘若战争爆发,双方的损失都会很惨重,于是在主后一五二九年协议,用谈判的方式达成和解。但山区的天主教州郡却在谈判的同时,积极备战。慈运理知道,双方的战事似乎是不能避免的。同时德国方面情势亦非常危急,查理五世亦准备以武力对付德国的基督徒。这正好是慈运理与路德携手合作的时候,但可惜在商讨中,他们对于圣餐的币解出现分歧。路德认为圣餐中的饼真是基督的身体,而酒亦不折不扣地是基督的血,他用"同质论"(Consubstautiation)的观念作解释。而慈运理却认为饼和酒只是一种象征,一种喻表,并不是实质地成为主的身和主的血。他们各持己见,最后路德愤然在会议桌上写上"这是我的身体"几个字,然后拂袖而去,他们的合作谈判便告破裂,而慈运理便得单独面对瑞士天主教州郡的挑战。战事终于在主后一五三一年爆发,结果天主教州郡联盟取得胜利,而慈运理在卡甫尔一
役中阵亡。基督徒虽然在战场上失利,但在和谈会议上却争取到宗教自由的权利,即是说,每一个州郡自己决定自己的宗教模式,基督教的州郡可保持基督教的模式,但却不能煽动其它天主教的州郡发起改教运动。这样一来,改教的成果虽然可以保存,但却失去了扩展的可能。瑞士的改教运动便由此停滞下来,要等到加尔文的出现才有新的发展。
在这里,我们学到一个很重要的教训,就是假若弟兄姊妹为了些微神学理解的分歧,而忘记了在很多重要的真理上有共同的基础,以致不能同心兴旺主的工作,甚至互不兼容,神的国度是很可能因人的意气受到损害的。路德与慈运理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之间无论对圣经的权威,对基督、救恩的币解都非常相同,其实大可在共同的信仰基础上建立联盟,可惜因着小小的神学分歧,使他们分道扬镳,结果造成极不愉快的后果。
主后一五三一年,查理五世对基督教的威胁越来越大,有鉴于此,欧洲各处的基督教邦国联合起来,组成施马加登联盟(Smalcaldic
League),共同对抗查理五世的军事威胁。这样查理五世才放弃用军事解决改教运动的意图。当这种紧张的气氛稍为和缓,天主教和基督教双方亦开始彼此接触,希望探讨和解的可能。其实,一种合一的尝试早在那时已经出现。结果双方在主后一五四一年派出代表在立迪斯本(Ratisbon)开会,寻求合一。基督教方面有墨兰顿作代表,而天主教方面则以康达里尼(Contarini)红衣大主教为代表。墨兰顿是路德的亲信,亦是以后继承路德领导路德会的人
;而康达里尼是教皇保罗三世的亲信,亦是当时天主教内部改革的领导;可见双方都极重视这次会议。倘若后来不是极力反对和解的卡拉弗(Caraffa)当了教皇,而是康达里尼,相信当时的和解一定大有进展。然而历史却走了不同的路,相信是神自己的旨意。
慈运理《六十七条》精华摘录
1、那些认为福音一定要在教会的批准下才有效力的人,不仅错谬,且亵渎神。
2、福音的总纲乃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将父神的旨意启示给我们;并借着他的完全,救赎我们脱离永远的灭亡,使我们与神和好。
3、因此,对于从前、现今、并将来的人而言,基督是通往拯救的唯一道路。
4、凡是在基督以外寻求或卖弄其它门路者,是错谬的;他们是杀害灵魂者,也是强盗。
7、基督是众信徒─身体的头,没有了头,身体乃是死的。
8、一切住在元首基督里的,才是祂的肢体和神的儿女。这是真正的「教会」,圣徒的联合,基督的新妇,宇宙的召会。
15、凡相信福音的就必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因为所有的真理,已清楚含括在福音里面。
16、我们从福音中得知,教训和人的传统,对于救恩毫无帮助。
17、基督是永远的大祭司。那些自称是大祭司的人,抗拒并摒弃了基督的尊荣。
18、基督,借着将自己置于十字架,一次而永远的成了所有信徒赎罪的祭物。因此弥撒并非献祭,乃是纪念十字架上的死,并豫表基督所完成的救赎。
19、基督是神与我们之间唯一的中保。
22、基督是我们的义。由此,我们的工作须善美如同出于基督,然而却非善美如同出于自己。
24、基督徒不应受制于一切不出于基督的工作。这些工作会耗去我们所有的时间与精力。
26、没有一件事比假冒为善更令神厌恶。
27、所有的基督的信徒,都是弟兄。
28、一切神所允许并且从未禁止的事,都是正当的。因此,婚姻适合于众人。
34、无论是在圣经,或是在基督的教训里,都找不到所谓属灵(圣品)权力的根据。
35、但是基督的教训与事例中,的确有世俗(政治)权力的存在。
37,38、所有的基督徒,都有在不违背神的情况下,服从政府权柄的义务。
49、我所听过最大的丑闻,就是允许神父在经济压力下,包养富有的情妇,却不准许他们合法的结婚。这是何等的羞耻。
50、唯有神,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能够赦免人的罪。
57、来世的炼狱,与圣经毫不相干。
58,59、唯有神知道人死后的事。祂向我们启示的越少,我们就越须承认我们不懂。
66、所有圣品人员都应立即悔改,并且高举基督的十字架,不然就是自取灭亡。斧头已经放在树根上了。
慈运理对几项教理的看法
(本文摘自http://cool.ccim.org/htdocs/Ccool.nsf/0/8DF798859904846785256B0A007E8488?OpenDocument)
1. 圣经
慈运理从律法的观点运用圣经。他把圣经当作一本生活的法则。他不了解律法和福音两者之间的差别,因此他不会区别律法和福音。依他看来,律法就好象福音一样,是
神慈爱旨意的启示。经由他研究律法的本质之后,他说,律法并不定人的罪。但是,路德却指出律法和福音之间的大差别。路德说,律法定人的罪,但福音却要拯救人。律法的功用,就是叫人知罪并认罪。但在福音里,我们有洁凈的根源。
2. 有关神之教理
有关神之教理,是慈运理神学体系的中心点。他的整个结构都建立在他的神的教理上。他的神学体系,以神为中心,而不以基督为中心。他强调
神之主权。他坚决主张一神论。他极力反对天主教敬拜遗物和图像。他以神之教理为他一切思想之中心,并经该教理反对天主教。慈运理认为神是永存的、经常工作的、无所不知的、是一切良善之起源、是第一推动因和万因之因。
神统治世界,犹如灵魂支配身体一般。凡违背他旨意之事都不会发生。凡发生的,都可能追溯到他的能力。神的旨意就是要永不改变地管治全宇宙。由于以这种决定论推论的结果,他便宣布说
:「一切的邪恶和一切的良善,都一样地可归因于神;连亚当犯罪堕落的事亦可归因于神。但我们不能控告神有罪,因他不处在律法之下。」他又说:「若在人里头,绝无自由意志的话,便可把偷盗、凶杀和一切罪都推给
神,并且说一切是由他的旨意所弄成的。既然如此,诸如奸淫、凶杀就都不是罪了,因它们是出乎神之作为,神为其始因、推动者、指使者。但事实上,它们是出乎人之作为,所以它们就是罪。因
神不受律法之限制,但人须受律法的定罪。神从太初就知道并有意思要造将堕落的人。不过,同时他也决定他儿子要取人性而成为人,以便拯救堕落的人类。
3. 慈运理对罪的看法
原罪就是那不完善的性情之软弱和缺陷。人在出生时,使带有这种缺陷,唯人本身没有过错。这种遗传的罪是一种疾病,但不是一种罪债。原罪使人的性情变成脆弱,但人的肉体比灵魂更有能力。从这种原罪的疾病里生出个人的罪来,犹如树枝从树干生出来一般。因此,罪就是忽视创造主之律法,并宁愿听从自己而不跟随主。罪就是背逆
神。按慈运理的解说,人是没有自救的可能性。
4. 拣选
神既然是造出万事之绝对因,他便是一个客观拣选的因。这种客观拣选,是无条件的、不变的、永恒的。拣选令人得救,甚至被拣选者在未获得信心之先死了,也能得救。因此,他说,
神的拣选不被限定在基督教国之内,他的拣选乃延伸到旧约的众圣徒,甚至延伸到希腊、罗马的诸英雄,诸如纥库勒斯(Hercules),苏格拉底、雅里斯底德(Aristides)、努玛(Numa)、伽妥(Cato)等英雄和圣贤人物。总之,凡忠心耿耿的人都能上天堂。他的看法与路德的看法大异其越。路德乃是主张一种主观的拣选。这种主观的拣选与信心和称义,是丝毫不可分离的。路德说
:「当听从那位道成肉身的圣子,这样,预定或是拣选就会自自然然地临到。」但慈运理却倡导客观拣选,全是端赖神随意之谕令。依慈氏看来,拣选教理的价值就是要废除自由意志和功德。不过,它也带来一种毫不留情的决定论。
5. 信心
慈运理认为信心是坚固被拣选者的一种记号。但在另一方面路德却使信心与悔改和称义联合起来。依慈氏看来,拣选不须要依靠信心,但信心却随在拣选之后。对那从太古之前已被拣选的人而言,在他们未有信心之先早己被拣选了。因此,被拣选者承蒙拣选乃是靠着
神所灌注之信心。这样他们必定得救。但路德却认为信心是得救的媒介,人是借着信心得救的。再者,慈氏虽强调称义的教理,但他对这个教理却不像路德那样有深厚的宗教关心。慈氏认为称义是扑救天主教功德行为的良药。
6. 基督论
慈运理很精细地区别基督的神性和人性。他虽把两性分开,但他却主张基督单一的位格。慈氏因太严格区别基督之两性,至使路德派的人觉得,慈运理在这一点上是偏向涅斯多留主义的。慈氏说,基督升天之后;按其神性来讲,他是无所不在的。但依其人性而论,他却被限定在天堂某个固定的地方。
7 . 教会
真正的教会就是基督的身体和信徒的交往,是由「那些被神旨意所注定得永生的被拣选者」所组成。唯有
神知道这个被拣选者的教会。信心使被拣选者能够明白他是属于这个教会的会员。不过,他却不知道别人是否属于这个教会的会友。如此推论,实际上,就会形成两个教会。一为可见之教会,是由那些借着施行圣礼而称呼基督为主的人所组成。一是不可见之教会,只包括被拣选者而已。慈氏不会沟通可见与不可见两个教会间的密切关系。
8. 圣礼
基督是教会的头,他设立了洗礼和圣餐的仪式,并吩咐他的教会施行这些圣礼。不过,问题是圣礼是否真是恩典的工具。依慈运理看来,圣礼不能带什么给被拣选者。因被拣选者早就有把握他们是蒙拣选的、并借着信心得到了救恩。若是这样,设立圣礼又有什么目的呢?他说,圣礼之施行,乃是将个人所持有的恩典,作为一种公开的见证。借着领受圣礼,每个教友便能表明他是教友。因此圣礼就是会友与教会联合的记号,并借着公开的告白以表明会友之忠心。圣礼没有超然的内容,它乃是某件事的外在象征,即那已在内心所作成之事的外在象征。
洗礼就是用清水洗凈的一种仪式。洗礼表明我们已经进入教会,并作了神的百姓。既然是神的百姓就要过着正直纯洁的生活。因此洗礼仅是一种内在重生的记号和象征。
圣餐也是一种记号和象征。起初,慈运理的看法和伊拉斯姆相同。他们认为在圣餐中,有基督身体的真正临在。不过,以后慈运理改变了他先前的看法。这种改变,主要是由于他收到一位荷兰的人文主义者何尼斯的一封著名书信的缘故。何尼斯说,「这是我的身体」这句话,意指「这是表明我的身体。」慈氏对这封信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深受其影响。以后他便与伊拉斯姆破裂。同时他也不赞同路德的合质论.他使主张象征论。他说,圣餐就是与基督相交。他也强调信心是圣餐的构成因素。他说,基督实际上不临在于圣餐中。不过,借着信心的力量,我们便能想象到基督,或将基督活画在我们的心中。所以圣餐主要还是一种纪念,以记念基督之死。因
神将他的圣子和圣子救赎的功劳当作礼物赐给我们。所以圣餐也是一种向神感谢的方法。慈运理不信圣餐中有主身体真正临在的理由有三:第一、圣经宣布「肉体是没有益处的」(约六
:63)。第二、他的哲学不容许属天的和属地的,能有那么密切的结合。第三、他的基督论主张基督的人性被限定在天堂的某个固定地方。基督依他的人性,不能临在于圣餐中。因他经常坐在天堂
神的右边。
9. 慈运理与路德的教理上之比较
(1)关于基督位格中两性之关系。慈运理的解释靠近涅斯多留,主张人性和神性间之关系为一种相伴的关系。但路德却主张是两性有机的联合。
(2)关于道。慈氏强调内在之道,靠近重洗派。路德强调成文之道、口讲之道。
(3)关于人之天然败坏。慈氏承认在人里头只有软弱。这种软弱不成为真实的罪,除非它构成犯罪的行为。路德却坚持这种天然的、有罪性的败坏,是人类真实的、特殊的罪。
(4)关于洗礼。依慈运理看来,洗礼就是加入教会,也就是承认做基督徒的一种标志。依路德看来,洗礼为重生、赦罪、基督的义之归与等三件事的圣礼。
(5)关于称义。对慈运理看来,信心与称义随在拣选之后。但路德却把称义当作罪和恩典之间的中心位置,借着称义,人方能与神和好。
苏黎世
苏黎世是瑞士第一大城,也是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它位于阿尔卑斯山脉北面、形如桑蚕的苏黎世湖的东北端。湖面在此变成狭长的水道,向西北绵延流去,最终注入莱茵河的利马河。苏黎世城就是在利马河的两岸。
苏黎世已有两千年历史。最初,占据瑞士的古罗马人在利马河西岸(今称林顿霍夫)的小山头建立了一个军事税卡。古拉丁语“军事收税”一词后来到了日耳曼语中,音变成了“苏黎世”。但这只是地名的由来,苏黎世加入瑞士联邦,此时掌握地方权力的势力,除了原有的贵族与巨商外,又增加了后起的各行业公会的代表,除了原有的贵族与巨商外,又增加了后起的各行业公会的代表。如今苏黎世市区中心还有当时各行业的行会大楼,它们是历史的陈?、古城的标志。
16世纪时,慈运理在苏黎世发起宗教改革,使这个城市成为新教派的重要中心。历史上,苏黎世还曾吸引过许多名人,从大文豪歌德、音乐家瓦格纳到小说家托马斯曼,从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到“潜意识”派创始者乔埃斯以至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都曾来这里定居,或进行各自的活动。1917年,列宁及其战友就是从这里登上有名的“封闭列车”经过德国回到革命风暴中的彼得格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称为“达达主义”的资产阶级颓废艺术流派,也是在苏黎世一家小餐馆中诞生的。(本文摘自http://cyc7.cycnet.com/fashion/travel/ywfq/20072404.htm)
哥斯曼特大教堂(Grossmunster
Kirche)
哥斯曼特大教堂位于利马河北岸,是瑞士最大的罗马式教堂,以高耸的双塔闻名。教堂初建日期已不可追溯,但全教堂最古老的地下室,为十一世纪末至十二世纪初时所建,教堂的另一部分则是在十字军东征的时期所建。1519年,慈运理在这里推行宗教改革,一直到他1531年离世,此处遂成为苏黎世宗教改革极具历史意义的一座教堂。教堂北侧有一个慈运理广场,广场对街的房子,是慈运理的继承者布尔格(Bullinger)的故居,布尔格曾讲过上百篇关于启示录的讲章。面对着教堂后方的小房子,是慈运理的故居,邻近的小丘上有慈运理用来作教会办公室的建筑。
利马河(River
Limmat)
利马河由南向北,缓缓流入苏黎世湖,整个苏黎世城,即是建立在该河的两岸。1527年,重浸派的领袖曼斯,遭到苏黎世议会的逮捕。在慈运理的支持下,曼斯被推入利马河中溺毙。
苏黎世市政厅(The
Rathaus)
现有的市政厅建筑,建于1694-1698年,为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此地亦为旧市政厅所在地,当年苏黎世议会即是在此为慈运理与天主教举行第一次辩论会。该次辩论中,慈运理获得议会全面的支持,奠定了日后宗教改革的政治基础。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